分类目录归档:产品相关

小程序点评和有用小程序推荐

已经体验了上百款小程序,有一些想法分享下:

大部分小程序都是没有卵用的,也许打开一次之后再也不会主动去打开了;

大部分有app的小程序,功能欠缺较多,目前尚不能抛弃app,比如摩拜单车,小程序中还无法查看余额,需要等版本迭代,当然,一些app自己有自己的考虑,还是希望用户去用原生app;

只有符合使用场景且体验做得好的,或者是原来就只有H5版本的,才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想起去用;有些低频但本来就没装app的,依然不会用,比如熊猫签证这个小程序,我比较习惯直接在淘宝飞猪上搜旅行社的签证服务;

小程序的分享实现了让应用像打开文章一样方便和平常,也终于让投票类等需要协作的应用有了更偏原生的体验(5年来群投票一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);

分享也是目前小程序在线上最大的流量入口,而线下的小程序二维码应该也会无处不在了,搜索由于大部分小程序不能模糊搜索,所以不会是流量入口,而一众小程序商店由于只能扫码,也不会好用到哪去,想想昨晚到现在我们都是靠分享在拓展体验的范围;

一些点子很好的小程序,要想做得起来,需要依赖运营,或者需要培养用户习惯;

内容类app不适合做小程序,不过由于小程序分享的展现形式比链接消息丰富,还是会吸引很多内容app用小程序来传播;

有些小程序的后端需要加强,无需下载app就能使用,意味着你要有承载高并发的能力;

最先死的不会是第一批小程序,只会是小程序交流群……当然,群死了之后紧接着就是一批小程序了,我现在留在使用记录里的只剩十几个了……

还是那句话,场景化应用的时代来了,这是从手机到下一个智能平台的过渡。

 

(以下直接搜索小程序完整名称即可使用)

从我个人角度,推荐几个有用的小程序,几乎可以替代app的:

这一类如同我9月小程序文章里的判断,生活电商类和非系统的工具类app是被替代的方向。

车来了 或 滴滴公交查询,之前需要查实时到站信息时我是在上海发布里去用一个H5页面,体验很差,退出后重新打开实在很烦。

猫眼电影;

美团外卖+;

饿了么外卖服务;

美味不用等餐厅取号;

携程酒店机票火车票;

去哪儿出行;

艺龙酒店预订;

同程旅游;

安居客;

飞常准;

FellowPlus创投数据库;

K米神器;

自选股,目前还缺分组功能;

30天天气预报,这种之前只能百度一个网页来查;

口袋书架,之前我用晒书房app来管理纸质书;

 

还没有app或者我还没用过其app的,这类小程序补充了之前的欠缺,满足了细分需求,或是增强了微信自身的能力:

约会来也,一直以来微信缺少的插件,用来创建群投票;

组织控;

社交名片;

签到打卡;

表情家园;

腾讯挂号平台;

We重邮;

高校图书馆查询;

小小房贷计算器;

 

一些知名应用做的小工具:

印象笔记微清单;

滴滴公交查询;

网易灰评;

 

一些本来我就不用的,但是其小程序可以替代app的,这一类我觉得是拉新门槛大大降低:

拼多多;

水滴互助;

闪电健身Mini;

小密圈+;

美柚;

 

一些对我没什么卵用但是UI做得很精致的,喜欢体验产品的同学值得一看:

朝夕日历Pro;

轻芒杂志;

实习委员;

香草招聘;

软硬件融合的趋势产生的矛盾

最近觉得各平台软硬件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同一平台在体验上更加软硬一体化、自成一派:iOSApp要为3d touch、watch、widget和各种kit专门优化,AndroidApp要为桌面widget、分享等专门优化,WindowsApp要为触摸屏优化,macApp要为touchbar优化,锤子的onestep也需要来自应用生态的支持。

另一方面,一次开发通吃全平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,尽管业界很多厂商仍在这个方向上努力。今后开发者要针对各个平台硬件上的特性做适配,几乎只能用原生的方式开发,很难说这是好还是坏。

小程序(应用号)开始内测

昨天下午6点,有小伙伴在群里提到微信今晚有发布,很多人就猜测是应用号。到7点过,有人爆出在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公众号里收到了内测邀请,应用号暂定名为“小程序”。

从看到的文档来看,开发文档的结构为:

  • 简易教程
  • 框架
  • 组件
    • 基础组件
    • 视图容器
      • view
      • scroll-view
      • swiper
    • 基础内容
      • icon
      • text
      • progress
    • 表单组件
      • button
      • checkbox
      • form
      • input
      • label
    • 操作反馈
  • API
    • 界面
      • 设置导航条
      • 导航
      • 动画
      • 绘图
      • 其他
    • 开放接口
      • 登录
        • 签名加密
      • 用户信息
      • 微信支付
      • 模板消息
        • 使用说明
        • 接口说明
    • 数据
      • 数据缓存
        • wx.setStorage
        • wx.setStorageSync
        • wx.getStorage
        • wx.getStorageSync
        • wx.clearStorage
        • wx.clearStorageSync
    • 位置
      • 获取位置
      • 查看位置
    • 设备
      • 网络状态
      • 系统信息
      • 重力感应
      • 罗盘
    • 网络
      • 发起请求
      • 上传、下载
        • wx.uploadFile
        • wx.downloadFile
      • WebSocket
        • wx.connectSocket
        • wx.onSocketOpen
        • wx.onSocketError
        • wx.sendSocketMessage
        • wx.onSocketMessage
        • wx.closeSocket
        • wx.onSocketClose
    • 媒体
      • 图片
        • wx.chooseImage
      • 视频
      • 录音
        • wx.startRecord
        • wx.stopRecord
      • 音频播放控制
        • wx.playVoice
        • wx.pauseVoice
        • wx.stopVoice
      • 音乐播放控制
        • wx.getBackgroundAudioPlay
        • wx.playBackgroundAudio
        • wx.pauseBackgroundAudio
        • wx.seekBackgroundAudio
        • wx.stopBackgroundAudio
        • wx.onBackgroundAudioPlay
        • wx.onBackgroundAudioPause
        • wx.onBackgroundAudioStop
      • 文件
    • 地图
    • 画布
  • 工具
    • 概览
    • 程序调试
      • 模拟器
      • 调试工具
        • Wxml Pannel
        • Sources Pannel
        • Network Pannel
        • Appdata Pannel
        • Storage Pannel
        • Console Pannel
      • 小程序操作区
    • 代码编辑
    • 项目预览
    • 下载
  • Q&A

一些信息:

  1. Allen 00:24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什么是小程序: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,它实现了应用“触手可及”的梦想,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。也体现了“用完即走”的理念,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。应用将无处不在,随时可用,但又无需安装卸载。
  2. Pony 03:26在评论中表示:苹果不让叫应用号,也许反而是好事。
  3. 首批邀请了约200个开发者,艺龙是邀请发出后第一个提交内测申请的开发者。
  4. 提供了多平台的开发者工具,集成了开发调试、代码编辑、程序发布等功能。
  5. 文档里自称MINA(可能是MiniApp的缩写)。
  6. 发布后需要经过审核才能上线;小程序与app之间不会允许相互跳转,但开发者能通过微信联合登录实现用户数据互通。
  7. 从技术角度看,这是对js-sdk更全面的升级,提供的组件和API在web和原生之间取得了最佳的平衡,同时兼顾了开发的方便性。但和react-native不同,小程序开发之后不会编译为原生,而是利用固定的组件实现一定程度的原生。
  8. 从模拟器的效果看,小程序与一些UWP应用很像
  9. 某前端ui框架被传是小程序的demo,哈哈,也算搭车火了一把。
  10. 对web开发者是利好,按微信的体量和影响力,开发小程序会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流行。在中国,这一定是hybird的一种特殊流行形式。
  11. 对腾讯股价也会是利好。
  12. 我不认为小程序可以替代app,但之前服务号的H5 webapp的体验可以大大提升,这部分是肯定可以被替代了。同时,生活电商类、非系统工具的工具类app也是被替代的方向。之前用得较多的几类服务号场景:银行、运营商、快递、水果生鲜、外卖、到家、出行、旅游、票务,我等着你们的小程序。

这篇文章发出之前,我瞄了一眼手机里的app,对小程序万分期待。

Mac微信终于更新了

很多人说距离上次更新364天,其实距离上次大版本已经快两年了。虽然Mac版1.0先于Windows版推出,但随着手机端微信和Windows微信的更新,Mac版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功能缺失:商店表情/自定义表情、聊天记录保留、收藏……等等。

上个月,少数派、即刻等媒体都爆出Mac微信2.0开始内测的消息,于是Mac用户们又进入了高度期待状态,我前几天还在微博说,Mac微信是目前最亟需更新的应用,老版本已经落后时代。

于是,8月16日中午12:00,Mac微信2.0悄悄在AppStore上架。用了一天之后,发现经过1个月的内测,还是有不少bug,比如闪退/保留的聊天记录丢失、不兼容10.12、搜索结果面板无法消失、图片预览器始终有滚动条

虽然Mac微信产品团队表示目前正着力开发音视频聊天,但我还是期望以下两点能尽快支持:

1、公众号图文可以支持直接转发(现在只有聊天中的图文可以转发;

2、给联系人和收藏打标签;

有些不易发现的细节:

1、发送带有233的消息,会下“笑cry”的表情雨;

2、服务号被合并到订阅号文件夹,并改叫“公众号”(手机端会不会也合并?之前有传言,改成公众号、企业号、应用号3种类型;

3、通讯录中可以看到群聊、公众号、好友的数量;

4、聊天中的语音改成不连续播放了;

5、收藏中的图片和视频以相册形式展示;(完爆Whatsapp的桌面端

另外,今天除了中元节和长者90大寿,还是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4周年的日子。

里约奥运,我这样看

今次奥运的主色,绿、黄、蓝三色搭配明亮且有活力,上周打开各门户的奥运站,一股明亮活力扑面而来,但是信息量太大,吓得我赶紧关了。

每到奥运年,新浪、腾讯、CCTV、搜狐、凤凰、网易等门户都是直接启用年份二级域名作为奥运站的域名,央视体育频道会直接改成奥运频道,大家都很重视奥运报道和传播。

04年之后,奥运期间除了每天看报纸的专题,也越来越习惯于从门户获取实时资讯,形式越来越丰富,比如,08年有QQ客户端迷你门户和弹窗tips、12年有新浪和腾讯的运动员微博聚合(已经过渡到社交媒体)和奖牌快讯的手机推送通知。各门户在奥运后总结奥运报道的成绩,都说自己很亮眼,搜狐在北京奥运期间承办官网更是流量暴涨。

如今,门户时代俨然已经过去,门户们除了PC站点,在新闻客户端上也推出专题,腾讯还斥巨资向CCTV买了视频版权。加上今年还有APP直播的兴起,一些直播平台还推出了脱口秀类的栏目,也是有更多选择了。

一些好用的手机看奥运工具:

  • Google专题页面,推荐,点击Doodle即可进入,资讯非常详细,最有用的是运动员个人赛程的查询;

  • CCTV5 App,推荐,体育频道奥运版的官方App,完全是央视奥运资源集大成者。提供按项目、按比赛日、按夺金点的可交互赛程赛果表、也提供有视频直播的赛程,比赛日有多路信号同步直播,开幕式时甚至也提供了3个机位信号,赛后提供分段集锦的视频点播,缺点是在无比赛进行的时间,比如北京时间的白天,只能听音频直播而无法直接看CCTV5和5+;

以上两个是使用最频繁的应用,配合新闻客户端的推送,随时掌握赛果、看直播、回看视频、查询赛程。

  • Rio 2016 App,推荐,里约奥运会官方应用,提供中文,可关注国家和项目,在有赛果时会推送通知提醒,奖牌榜可按金牌和奖牌排序,可按项目、按场馆查看赛程,但整体做得不如上届伦敦的应用好,启动加载很慢,还经常闪退。记得上届时有两个应用,一是官方资讯,二是运动员信息,且支持iPad;

  • CCTV5微信,推荐,比赛日最重要的资讯,H5形式的朋友圈;

  • 央视影音App,推荐,来自央视网,这里有央视全频道的视频资源,可以免VIP看CCTV5和CCTV5+视频直播,并且这次开辟了里约奥运频道,但内容不如CCTV5 App丰富;

以下几个这些天都用了下,不推荐:

  • Olympics,国际奥委会官方App,不翻墙加载很慢

  • Athletes Hub,运动员信息官方App,可以看到运动员在社交网络上的动态(主要是twitter、fb和ins),不翻墙加载很慢

  • 手机百度App,“奥运时刻”专题页面,提供了新闻、赛程、金牌榜、视频等频道;

  • 百度PC首页,登录后可以看到奥运模块,聚合引用的新浪和央视网的数据,但比如搜索“开幕式”又可以获得央视网、网易、新浪、乐视的资讯聚合;

  • 央视体育VIP App,如果你本身不是央视体育会员,不建议在奥运期间付费订阅;

  • 央视新闻App,新闻频道全部资源,仅开幕式时有直播;

  • 人民日报-奥运朋友圈,聚合了人日记者和运动员的微博,做成了朋友圈的形式;

  • 云图TV,由于版权问题,无法直接收看CCTV5和5+的信号,但提供百度搜索获取信号源;

关于企业微信

企业微信刚刚发布了1.2版,而我在这版出来之前,已经把app从手机删掉了。还是那句话,没有必须要用的理由,又很难推动所有人使用。企业微信与微信企业号互为补充,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其一或同时使用。

关于小团队的协作,尤其是技术代开发这样的团队,真正能用起来的工具为数不多,我们两年多的最佳实践,可以点击文末的原文链接查看。

以下是4月18号发布在新生大学的旧文,现在搬过来放在一起。

说说企业微信。体验了iPhone和Mac版,跟其它同类应用一样,最大的问题还是 没有必须要用的理由,很难在团队内部推动大家使用。网上的评测已经很多了,该说的也都说到了,我再扯几点:

1.审批、考勤、公告等基本模块的功能较简单,但是要想通过第三方应用来扩展又不是很方便;

2.企业应用可以添加任意webapp,但是用户系统没有跟企业微信打通,期待后续推出网页授权接口什么的;

3.通过抓包发现,企业微信跟微信电话本(原QQ通讯录团队at成都)有千丝万缕的联系;

4.以下功能希望微信手机版对齐:截图批注;免打扰设置;

5.以下功能希望微信mac版对齐:mac端保留所有历史消息;手机收藏电脑查看;上翻历史消息很顺畅;自动登录(电脑登录时手机仅提醒而无需确认);

6.企业微信,有比没有好,腾讯自己做比第三方做好;

 

最后贴一下企业微信的更新记录供大家参考:

企业微信1.2 

1.邮箱提醒升级:

无论你使用哪种邮箱工作,都可以在此接收新邮件提醒,并对邮件发起即时群聊讨论

2.休息一下功能升级:

收到新消息时,可快速小休或下班了

上下班考勤打开时,可同时开启或结束休息

设置下班时间,到点自动下班了

添加重要联系人,休息中不错过重要消息

3.文件传输加速,局域网内直传,相同文件还能秒传

4.考勤时间可添加多个时段,并为不同部门设置不同打卡规则

5.公费电话可以对部门或成员设置拨打权限和额度

6.使用RTX腾讯通的企业,管理员安装RTX企业微信插件后,成员即可用企业微信在手机上收发RTX的消息

 

企业微信1.1  

1.可以收发红包了,更有个人专属红包

2.有了气泡先生表情和自定义表情,表情云端同步

3.手机上可以将图片和文件分享到微信

4.电脑和手机同时在线时,手机不会重复收到提醒

5.电脑端消息管理器支持多条件复合搜索,方便查找内容

6.通讯录管理功能升级,管理员可以隐藏部门/成员,指定查看权限等

 

企业微信1.0  

1.全平台同步推出,消息云端同步

2.可以发送文字、语音、图片和文件沟通工作

3.重要信息使用回执消息,确保触达

4.为会议、待办事项设置提醒,避免遗忘

5.用公费电话沟通工作,可同时多人参加

6.绑定腾讯企业邮箱,接收实时的新邮件提醒

7.发封公告就能将公司信息传达给所有员工

8.在手机上就能轻松完成考勤、请假和报销

9.下班后,用休息一下进入工作免打扰模式

聊聊Windows10

7月29日,微软正式发布了桌面版Windows 10操作系统。自从去年9月底公布技术预览版以来,微软不断地调整和打磨这款操作系统,业界也广泛看好,可以感觉到这一次的关注度非常的高。

Win10是微软全平台一体化战略的又一次尝试,之前的Win8/8.1可以说并未获得成功,这次微软重新思考了桌面和移动的场景,在桌面版中恢复了经典的开始菜单,但又与已有的应用商店生态继续整合,Metro App也终于变成了窗口化运行。

在纳德拉的领导下,微软正式把这代Windows作为不断更新的服务,现有Windows7/8/8.1系统用户可免费升级到Win10,后续将不再单独发布大版本。

这次微软还打出了中国策略,也是知道中国的盗版市场广大到不可想象,所以不只是简单的本地化,而是和本土厂商360、百度、腾讯、联想合作,推进Win10的装机量。要知道,微软的目标可是10亿台设备。

微软推倒IE重来还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,新的Edge浏览器外观上与Chrome类似,但还是有不少IE的影子,比如下方弹的提示条。这个浏览器的性能相比IE11在多个指标上都有大幅提升,从技术预览版中的Spartan到现在,Edge的版本号已经冲到了20,这是要跟FF和Cr看齐的节奏。

再说我自己,Mac用了3年了,这期间几乎没有使用过Win8系列(只是断断续续体验过,没有用作生产力),对Windows的印象还停留在Win7,虽然之前技术预览版也装了+升级了n次,但这次装了Win10正式版之后,总的感受依然是:漂亮了、强大了。漂亮在登陆界面、任务栏、资源管理器里的东西、ribbonUI……;强大在应用商店、窗口化的Metro Apps、语音助手和搜索、Edge浏览器、OneDrive整合(虽然有些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卵用)……。我已经在PD里装了正式的Win10 Pro版,用作生产力几天试试。

不过配上今年销量数字很好看的Surface3/Pro3,应该更搭。

(题图:Windows 10 登录界面默认壁纸“Hero”,下方阅读原文链接是这个壁纸的制作视频,音乐也很激动人心)

我如何用手机阅读资讯

之前有人问我在手机上阅读资讯的习惯,上个月在微博上随手写了以下内容,供大家参考。

平时观察别人用手机时经常看到有正在翻今日头条和网易新闻的,但我觉得上面的资讯有些混乱,从我自己来说还是更偏好严肃类的新闻报道,所以我现在还坚持阅读报纸。(不过是读电子版了,在电脑或iPad上,这里是分享手机阅读习惯,就不展开说了)

大众资讯方面,偏向实时获取,一般不会深度阅读

比较关注时事,大陆、香港、台湾、美国的各大新闻客户端开了推送,便于了解突发新闻;

另外每天必看喷嚏图卦(比较少上微博了,但是每日热点精华不能少)。

几乎不会主动打开独立的新闻App。

行业资讯方面,泛读后筛选

我的feedly有三个大分类,一个是中文科技资讯(偏快餐),主要订阅cnbeta和腾讯科技;一个是创新创业(偏深度),主要订阅36kr创业邦虎嗅等;一个是英文科技资讯,主要订阅techcrunch和engadget和theverge;

然后是知乎、豆瓣,关注了自己感兴趣的人和话题,也会看看他们App推送的内容;

feedly主要是每天上下班地铁上看看,值得深度阅读的存到pocket;知乎豆瓣是工作间隙浏览,值得深度阅读的同样存到pocket。

看行业资讯也就占去了通勤和工作间隙的大部分时间,而通勤和工作间隙还要看看朋友圈大家分享的资讯(不用专门去看公众号了)。

以上就是我利用手机获取资讯的全部渠道,但“资讯”短而浅,不能代替长而深的“知识”,有空闲的大块时间还是要多多看书。

Apple Watch Sport使用一周的感受

外观方面,没什么可说的,深空灰和白色都挺好看且百搭。sports款在碰到桌子什么的地方也没有出现掉漆的情况。38mm对我来说刚刚好,戴在手上没有厚重感,显示区域也不算小了。
 
对我来说,替代了之前使用的国产精品WeLoop小黑,在我认为最重要的推送通知查看上面,成功实现了快速清除多条通知 以及 非重要信息的过滤。但是解锁状态不推送到手表虽然合理却还不习惯,容易漏重要消息。
其次,健康功能最大的特色就算是自动心率记录了,精准度很高,但是手动测心率需要等待十几秒。
最后,它是一只腕表,它有一只表该有的几乎所有功能,查看时间日期星期日程、世界时钟、闹钟秒表计时器、当前温度、当前位置等,还可以随时更换表盘。借助vidgets这个应用,可在手表上显示指南针、速度、气压计、海拔高度等信息。
 
除了以上三大块主要功能之外,配合Watch apps,还能带来更多方便,比如这几天已经用过的一些场景:遥控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和蜻蜓FM/查看正在播放的歌曲、遥控runkeeper、stocard出示会员卡、支付宝出示付款码、uber打车、siri步行导航、遥控拍照、遥控手机响铃以便寻找等,这些场景有些需要联网,必须保证手机收讯良好才能正常使用,否则会响应很慢。
 
一些app已经支持了glance快捷视图,(其实就等于是iOS通知中心widget,之前我说通知中心插件适合监控类、工具类等几乎无需交互的应用,看一眼即可,那么就需要在尽量浓缩的地方展现更大信息量,那些仅仅把widget做来当app快捷启动的都可以去死了)甚至部分app的全部功能都在glance上(或者说app和glance功能基本相同),比如空气质量、SkyLive、Moments等。
至于什么新闻类app、照片app、邮件app、甚至是游戏,在watch上几乎没有可用性。(但不排除今后可能出现一些适合watch互动方式的游戏)
顺便提下digital touch功能,刚玩还是有点奇妙的感觉,一种新的与好友互动的方式,但感觉还是没太大实用价值。
 
欣慰的是,防水性能比宣传的好很多倍,经常我都会水洗一下灰尘。以及与iPhone的蓝牙连接非常稳定,几乎从未断开,距离10米以上依然正常收通知。
遗憾的是续航,由于采用了彩色显示屏,加之电池容量仅200多mAh,导致每晚充电+无法监测睡眠情况,但正常使用从早起到睡觉18小时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
还有一个遗憾,就是applepay还限制地区和银行卡,不过这倒也只是时间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