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目录归档:产品相关

2018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观后

昨晚还是看了全程,照例记一些细节:

0、开场视频是这些年最有创意的,tim也参与其中;

1、Watch4,包括表冠在内的内部结构重新设计,支持电子心电图;

2、国行XS不支持物理双卡,也不支持eSIM,港行XS不支持物理双卡,但支持eSIM;国行XS Max和XR均支持物理双卡;

3、A12仿生,首款7nm制程处理器;

4、NFC升级,手机关机后还可以有约5小时NFC续航;

5、XR的LCD去掉了3d touch,边框比XS宽,实际效果有待上手真机;

6、XS Max重量超过200g,512GB售价超过12000;

7、X从商店下架,与5类似,5s和5c上市后,5也下架,但4S还在销售;

8、3款都用了intel基带,信号可能比X弱,等真机评测;

 

锤子科技2018夏季新品发布会观后

相比5月份发布会的激进,这次确实稳健很多。

首先在一款获得成功的前代上小改款,发布坚果Pro2S,这是锤子科技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九款手机,用了跟上行业潮流的炫光配色,定位在中端,采用骁龙710芯片,4+64的版本上市售价1798元,只可惜没有内置nfc。

同时,SmartisanOS升级到6.6.5,在R1和Pro2S上,支持外接显示器进入TNT桌面模式,外接的显示器如果支持触摸,那么可以实现与TNT工作站完全相同的体验。降低了门槛,TNT能被更多人体验到了,这个方向算脚踏实地很多。虽然依然不能作为生产力工具,但是作为大平板还是很不错的。

另外,子弹短信正式发布,有安卓、iOS、Web、MobileWeb4大版本,今天体验下来,基础的IM功能都齐全了,锤子科技内部也将子弹短信用作办公IM了。两个亮点:1、语音消息自动转文字,同时带有语音消息,且语音消息可以拖动播放进度;2、在锤子手机上可以查看附近的锤友群和附近的锤友。从某种角度上说,就算只作为锤友间的IM,也算是一种成功了。

但是话又说回来,由于超级App的存在,这些软件体验创新,哪怕是系统级的,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了。

WWDC 2018:没有硬件更新,但有更完善的iOS

这次WWDC Keynote演讲全部关于软件,包括4大系统更新和开发者工具的更新。外界猜测的硬件更新一个也没有。

跟往年一样,第二天就要安装开发者测试版体验一下,但今年不同的是,我准备直接在主力机iPhone X上升级,一是因为这次系统变化不大,听已经更新的同学说微信和常见app都没有大的兼容问题,二是因为日常有Google相册备份、有微信mac版聊天记录备份、有imazing的整机备份,不怕出问题。

 

还是记录和点评一些细节:

1、iOS 12并没有像macOS 12.14一样带来dark mode,但应用启动速度真的有可以感知到的提升,每个应用启动都快一点点的话,一天能节约出好多时间呢;

2、Memoji和多人facetime都是对基础功能的完善,早就该有,但实际对中国用户没有什么影响;

3、iOS 12支持短信验证码自动填写、系统级支持app使用时间统计并可以进行防沉迷设置,这两个功能点也是隔壁阵营早就有的;(每年都有开发者哭晕在厕所,今年轮到moment app了……)shortcut功能是继承自收购来的workflow,可以让siri在不够智能的情况下准确无误地完成更多事情,另外,省电模式下也可以hey siri了;

4、通知中心通知又可以按应用折叠了,这是我一直想要的,但是只有这一种形式,不能再设置回按时间线展示;

5、多任务终于可以直接上划结束了,不用再长按一下;

6、faceID的动画更新了,强调了识别成功状态,但我觉得原来的动画更好;然后锁屏如果识别失败,可以再次上滑重新识别了;(iOS 11一旦识别失败只能输密码)另外,可以录入自己两种状态的脸,提高识别准确率;

7、macOS 12.14 Mojave(莫哈维,让我想起Mojito)提供了UIKit支持,开发者可以快速移植iOS应用到macOS上,这次新增的News、Stock都是用这种方式移植的;

8、watchOS 5不再支持第一代Apple Watch,不过我还是准备让它再战一年;

9、在iPad Pro上能看到新系统的更多变化,目前我还没体验,但看到时间显示不在状态栏中间了,这是不是说明新iPad是刘海屏呢~

10、总体上感觉这就是个iOS 11.5……

 

主力机上从升级到现在用了24小时了,已知问题:

1、系统设置偶现闪退,部分新增的设置项只有英文;

2、淘宝、爱奇艺、饿了么、随手记等应用有兼容问题,如图片无法显示、随手记数字键盘无法显示;

3、telegram有顶栏和tabbar兼容问题,但不影响使用;

4、部分应用收不到推送通知,需要重新打开一次之后才能收到;

 

从坚果TNT工作站看老罗的理想与现实

现实

发布会前,所有的猜测,总结一下就是:除了一款旗舰机之外,还有一款手机电脑二合一设备。

首先老罗公布了坚果成为锤子科技旗下个人计算设备的品牌,R1作为其中的旗舰机,配置也确实旗舰,而外观则综合了从T1发布的4年来锤子在手机工业设计上的几乎全部特点。

在开场快速过完R1之后,直接进Smartisan TNT Station(坚果TNT工作站,TNT=touch and talk)的介绍,第一眼,这特么不就是Surface Studio吗?

从讲TNT Station开始,老罗一直没提需要插入手机,那我觉得作为一个不可移动的生产力设备,很难在各行各业的办公场景中保持通用性。直到说到零同步,与手机共享数据,我才确定这个基座是跟surface book的键盘底座类似的,具有扩展和性能增强的作用。

系统上,SmartisanOS 6.0,老罗在各种“理解万岁”的示弱中demoTNT Studio的软件后,说了一句总结,大意是你们都看到工作效率的提升了吧,但我觉得这句话老罗自己都很难相信……

如果TNT工作站是做给老板的,老板虽然有独立办公室,但通常老板也不需要自己动手做表格和PPT了……

这套基于永中的Office,不说桌面版MSOffice,就连免费的Office Mobile都能做得更多。拿Excel举例,真正提高效率的比如数据有效性、数据透视表、宏、甚至第三方excel插件,这些都是MSOffice的竞争壁垒,WPS这么多年也没做好表格的高级应用功能,而轻量的办公套件,现在越来越多文档SaaS产品,而且更适合实时协作。

再说聚合搜索,这是真需求,但不是搜索中的刚需。这块是我一直关注的细分领域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小密圈跟我展开讨论。

至于子弹短信,这个恐怕是为了做而做,为了凑几个“重新定义”,可以直接忽略。

包括remixOS和凤凰系统这类基于Android的想做桌面系统的,我曾经其实也觉得可以,但我用了两天remix之后放弃了这个想法,生产力不是安卓系统电脑或者iPad Pro或者ChromeBook能提供的,因为缺少生产力软件生态。

WindowsmacOS的软件生态才是为生产力而生的。效率不只有Office和即时通讯,还有Adobe和Autodesk的套件、Unity和各种IDE,更别说还有更多连macOS都没支持的行业软件,它们也是这个多彩世界背后的缔造者。所谓Android Studio都没法安装,要给锤子手机开发个软件都不能用这个工作站来实现……

然后定价到万元级,到底是提高门槛、减少销量、保证出货;还是想一举拉升锤子产品定价的天花板,直接走最高端路线;还是根本都不想卖,只是向外界传递一个超前的理想?

理想

那下一代(求你们不要再“次世代”了)计算设备可能是什么样的呢,我们来思考一下:

  • 手机+dock=电脑?

十几年前业界就有这个构想,moto三星华为都分别尝试过,但太超前,手机的性能还跟不上,无法替代电脑,不符合实际;

微软Windows10 Mobile一开始就设计了Continuum模式,手机连接显示器即可获得接近桌面Office的办公体验,但也无疾而终;倒是任天堂先实现了掌机+dock=主机,虽然Switch的主机模式在一些独占游戏的游戏性上已经到了一定高度,但性能上还并不能跟PS4 Pro和Xbox One X抗衡;

我想说,这是另一个战场,实际上还没有人能做成的战场。

  • 手机带有伸缩式部件,可以展开?柔性屏?

直接在随身设备上作物理变化,展开、折叠。

  • MR设备?

可以解决远程会议问题,比如类似hololens的展示,可以实现VR开会。

现在的TNT Station语音操作槽点满满,但它展示了AI时代人机交互的另一种可能,告诉机器我要什么,然后就给你什么,真正实现“触手可得”。(“水晶球”表格处理预测和幻灯片生成功能的更进一步)

只是当下,这还停留在极端完美的幻想中。

老罗引发了业界和关注者爱好者的思考,我不是锤粉也不是锤黑,只希望老罗的“创新”不要走太偏,不要因为周围锤友的“吹捧”,而让产品设计脱离实际使用场景。

昨晚睡觉前,看到微软发布了Surface Hub 2……

入手Nintendo Switch

终于在Labo上市之前入手了NS。

小学时玩FC和GB厚机,到后来PC上玩FC模拟器和GBA模拟器,之后的任天堂主机、掌机就再也没有接触过了,期间因为体感游戏,一度非常想入手Wii。

这次搞清楚了几个之前有疑问的地方,首先是nintendo帐号,可以切换区域,帐号所在区域决定了eShop的区域;然后是卡带和eShop购买的关系,两者均可,eShop购买跟着帐号走,卡带则可以在玩通关后出掉。

这几天一直沉迷于《超级马里奥:奥德赛》,没有玩前几代,直接从FC到奥德赛,让我一直在玩的过程中发出“wow!”的赞叹。满分推荐。

关于区块链的一些理解

最近区块链的概念火得不行了,从大年初一的大佬无眠群开始,更多人开始关注到区块链,而粗略统计了一下,近期涉及区块链概念的大企业和知名个人就有以下这些:

迅雷:链克(玩客币)
百度:百度金矿
网易:网易星球
傲游:共生币
美图:BeautyChain
猎豹:智能链
Telegram:某ico/TON
李笑来:Candy
Jolla/蔡文胜:Zipper
RoyLi/边江:Ruff
孙宇晨:波场
王凯歆:gems
冒志鸿:arcblock

另外朋友圈里还看到好几个朋友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做其它事情。

我在2013年接触了比特币钱包和矿机,没有用自己的机器和资源去“挖矿”,当时买了asicme为期一年的算力,最终获得4个多BTC,于2014年全部卖掉,卖出时获得了翻倍的收益。

在比特币钱包的使用中,我理解了blockchain的概念,而随着时间推移,一段时间没打开比特币钱包,下次打开则会花上一些时间对区块进行同步,新的区块中包含的交易记录才会同步到本地。

对于ICO,可以用来进行融资,但目前看到的这些,很多都是基于以太坊ETH发的token,网上已经有发行新的token的教程,还煞有介事的“教”你怎么写白皮书、怎么写官方网站、怎么上交易所……

再之前,reslio sync和zeronet也算是blockchain的两种应用。

我是怎么用即刻的

今年上半年,大概是刚刚黄即的时候,即刻把动态拿出来放在一级入口时,我曾经在微博分享过我是怎么用即刻的,半年过去了,原来的习惯没有变,但增加了新的习惯,再来分享一下。

最开始黑即的时候,设定好需要推送的提醒,几乎不打开app,只看推送。后来关注的主题多了,很多实时度要求不高的消息或者是需要花时间看的内容,都不开推送,而利用通勤的时间集中刷。

现在,推荐和发现还是不看,最常刷的还是关注页,但从消息变成了动态,而且从通勤时刷变成了多次不定时刷。

我可能跟在动态里活跃的大部分即友不同,广场运营类的主题,扩列、情话、天空、恩爱、记梦、早晚安、穿搭、问答、自拍、K歌店、晒物,甚至夜谈会……我一个都没有关注。但我在刷动态时并不会错过。

我关注了330个主题,但开了推送的不到100个,24小时内最多有20条推送(有些人还是觉得很多了,但你们不知道我是一个用ifttt推高频rss的奇葩)。这里顺便希望特定提醒型的主题,不要选入跟提醒内容关联不大的广场动态,一旦精选,设置了推送的用户就会收一条被打扰的推送。

记得纯银之前在犬校分享过,即刻社区化既是内容评论区水到渠成的拓展,又是app本身取得新增长点的必经之路,监控触发、PGC、UGC,对主题内容聚合的贡献相辅相成。这半年,发链接、发文图、再到广场,我相信即刻的DAU一定翻了不止一倍。

对于特定内容聚合这件事,在即刻之前已经有很多app尝试过不同的模式,比如豌豆荚一览(后来的轻芒阅读,现在已经转型),通过app内容抓取来聚合,再比如读读日报(知乎日报3.0,现在已经停止维护)和开发者头条,通过UGC由用户来维护特定主题的内容。即刻的模式经历了考验,希望即刻不要走偏。

想到哪写到哪,有点啰嗦,以上。

Apple2017年9月特别活动

全程看了发布会,但我没在朋友圈和微博说一句话,只在一个小群里参与了大家的讨论。除了AirPower之外,其它产品包括细节都在会前就泄露得透透的,甚至很多iOS11在iPhoneX上的新变化,曝光的内容比发布会上提到的还多。

毫无疑问,iPhoneX依然保持了高水准,是当今世界综合体验最佳的个人计算设备,除了妥协了外观之外。因为有mix在前,甚至坚果Pro在前,面对X实在喊不出漂亮两个字,等上手真机再说吧。

还是按惯例说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:

1.X的摄像头是垂直凸起,连火山口过渡都没有了;

2.厚7.7mm,重174g,屏幕分辨率2436*1125,458ppi;

3.如果有全屏画面,刘海两旁也会用来显示,这就导致强行切掉一块,如果全屏截图,会生成圆角、带刘海黑块的截图;

4.Face ID的原理是投射30000个点到面部进行识别,百万分之一秒即可完成识别,要知道现有的其它面部识别技术要么是虹膜,要么是只有数百个特征点;

5.A11处理器有个小名:仿生,为机器学习作了准备;

6.控制中心在iPhoneX上变为顶部下拉打开;

7.苹果为airpods推出了一款无线充电盒子,然后AirPower要明年上市;

现在看来,通知中心的交互改变、控制中心的按钮增加、topbar大字体也是为了这款屏幕变长去掉了home键的十周年纪念版。

邓老师说人类现在的创新不如篝火,只有曲率飞船才是自救出路。当然,如果在这样的高度去看,互联网>AppStore>iPhoneX。

一点感想

最近有几个同事因为双卡双待从iPhone转到了安卓旗舰机,因为微信QQ支付宝等超级app在两大平台的体验并无二致,所以换到安卓几乎不需要适应期。

由于工作的关系,我手边的安卓旗舰机不少,甚至经常尝试用作主力机,最近两年国产旗舰对权限的管理很严,虽然通知中心里的牛皮癣少了,但导致正常的推送都经常延迟甚至收不到,先不说即刻/ifttt这种,就连微信的通知都经常在锁屏后收不到。

再说Windows,Win10越来越稳定,也更现代,我也甚是喜欢,特地在PD里装了,不时打开玩玩应用商店里的app,但是一装国产软件,就是全家桶+弹窗……还是关机回到干净的mac吧。

苹果的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壁垒,不同设备间联系越来越紧密,先是iCloud的联系人日历备忘录同步,再是Airdrop传文件、Handoff转到其它设备看、Airpods无缝切换,现在mac与手机间的文本还可以相互复制粘贴,这些都是Android+Windows很难办到的(至少要安装不少工具)。

WWDC17 Keynote观后

iOS11,总的感觉是没有大变,控制中心集中到一屏、锁屏和通知中心的交互又有改动、apple pay支持点对点转账、运营商信号标识回到iOS7之前、自带相机可以扫描二维码、手机号可以作为appleid;

有针对iPad Pro的大量优化,并一起推出了10.5寸iPad Pro,增加了dock和类似mission control的多任务切换以及类似锤子OneStep的drag&drop,还不惜啪啪打脸拿出Files应用,苹果是铁了心要继续提高iPad的生产力。不过我还是认为,即使常用app都有,但如同安卓桌面电脑一样有两个大问题,一是常用app的功能欠缺较多,二是很多web应用依然会把设备识别为移动设备,导致轻量办公都有很多不便。

另外按惯例还会有一些针对下一代iPhone的特性,有待慢慢发现。

macOS10.13,名字叫High Sierra[捂脸]

既然是WWDC,今年在一众硬件要喧宾夺主的情况下,有了ARKit、Metal2和CoreML,接下来期待苹果用不错的体验引领行业,毕竟还不成熟的东西是不会拿出来的。从现场的演示来看,Unreal引擎结合ARKit制作的游戏,效果还是很棒的。

硬件上,有精简产品线的趋势,mac pro、mac mini、macbook air、iPad mini、iPod touch应该都不会更新了,剩下:桌面imac/pro,笔记本macbook/pro,平板iPad/pro。

HomePod,什么都好,就是Siri不争气,我还能说什么。

iOS11的设备支持从5s起,不再支持iPhone5,于是我要重新找个测试机来刷机了。